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山西精心挖掘又一“金矿” ——— 文化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重庆日报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1年7月06日 10:28



      核心提示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活一日当有一日之勤”话剧《立秋》中的经典台词,不仅展现出晋商的良好形象,更把山西人“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品格展露无遗。

  文化,是山西的新名片。这几年来,山西充分挖掘蕴藏深厚的文化“金矿”,创作出《立秋》、《一把酸枣》、《解放》等一大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文艺精品。

  而孕育出这些文艺精品的根基更是深厚,3处世界文化遗产,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9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不清的文物资源,“华夏文明主题公园”的称号实至名归。

  共识

  像挖煤一样挖文化内涵

  “矿难事故频发,黑煤老板开悍马;贫富差距实在悬,心理平衡怎能填;改行企业要跟上,政府大力要支持;再挖定要穷后辈,山西迟早都得完。”

  这句流传于山西民间的顺口溜,如实地反映出老百姓对黑心煤老板的愤懑和对政府的期待。

  因煤而旺,却也为煤所累,这是长期执行“一煤独大”政策的后果。“点亮全国一半的灯,燃热华北一半的炕”,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119个县市当中,有80个左右的县市争先恐后地挖煤,不仅造就了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也让生态环境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世纪之交,太原在全世界环境最差城市排行榜中屡屡上榜,让山西人的脸更是挂不住。不少山西干部坦言自己进京开会时,总觉得“抬不起头来”。

  彼时彼刻,那些古老的经文、石窟和传说,早就被人忘到了九霄云外,谁还记得山西曾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个状况,让中宣部副部长、时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申维辰感到如坐针毡。

  在别人眼里,山西是黑色的,但在申维辰眼里,它却是五彩斑斓的距今180万年前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政治、军事行动,其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发展进程;秦汉以来,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新篇章;明清时期,晋商贸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不合理地加以利用,那便是暴殄天物。

  山西全省达成了一致共识,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内涵,像抓煤炭资源整合一样抓文化资源整合,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大方向,走出一条晋风晋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决断

  精心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2002年,山西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消息一出,不少人嗤之以鼻。

  “那些人认为,文化建设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之上的,山西的经济实力并不出众,高校力量也不强,软硬条件皆不具备,如何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当年,山西成立了八大文化研究中心,包括华夏文明研究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晋商文化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整合了高校、研究所等相关机构,形成有机整体,对山西文化进行系统和深度研究,对理清山西文化资源脉络、挖掘山西文化资源宝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文化强省工程起步时,让山西省委宣传部感到异常头疼的,是文化品牌问题。

  经过漫长的研讨,2004年底,“华夏文明看山西”的口号被正式提出。随后,山西连续主办以此为主题的山西文化艺术周,每次主题宣传,不仅有壁画展、戏剧演出,还配备了不少于10场的研讨会,持续地打这张牌,掀起一股文化研究热潮。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山西搭建了不少群众性、区域性的文化活动平台,让人们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每年9月,古城平遥城门洞开,清水洒街,鲜花绽放,笑脸迎宾。来自五洲四海的逾万名摄影家们汇聚一起,各种肤色的人们,操着各种语言,辅以丰富的手势,热烈地交流观摩。这就是有“全球影像世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1年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历10届。10年来,各国摄影家带着近10万件摄影作品亮相平遥,国际摄影界各种艺术流派竞相登场,向人们奉献出丰富多元的精彩文化盛宴,成为世界摄影人向往的摇篮和殿堂。

  不仅仅是平遥,在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推动下,目前山西各地发掘文化资源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地均走出了特色路线。大同云冈恒山国际旅游节、五台山佛教文化节、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全球华人祭后土等活动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辉煌

  文艺创作精品呈井喷之势

  文化工程好比金字塔,基础研究是根基,群众活动是塔身,而屹立于金字塔尖的,非文艺精品莫属。

  时机成熟了,“新世纪中国话剧里程碑”《立秋》,也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话剧《立秋》是晋商题材,它讲述了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时,面对客户挤兑、天津票号被烧、大批国内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下,依然恪守祖训,誓死为丰德护碑守门,弘扬的是“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观念。

  “我们做这个剧,就是要告诉世人,煤老板飞扬跋扈、奢侈铺张的一面,不是晋商文化的主流。真正的晋商,是守信用的。”《立秋》出品人、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告诉记者。

  更深的寓意则是,改革开放30年,社会面貌天翻地覆,但有的人道德却在沦丧,一些人梦想“一夜成名,一日暴富”,只想索取,不愿付出,甚至大言不惭就是要省略掉“创业和艰苦奋斗”这个过程。

  “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起到的负面作用却极坏,”贾茂盛说,“金融危机也罢、经济危机也罢,这些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出现在少数人中的"信念危机"、"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

  相反,《立秋》表达的“纤毫必偿,诚信为本”的晋商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再现。艺术一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就将产生巨大的爆发力《立秋》首演达34场,迄今演出592场,观众逾60万人,获得所有全国重大奖项“大满贯”,一举扭转了世人对晋商、对山西人的印象。

  《立秋》只是起点,其后山西省文艺创作精品呈井喷之势: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舞剧《一把酸枣》、夺得全国奖项的京剧《走西口》、晋剧《麦穗儿黄了》、上党梆子《赵树理》;继承传统的《蒲剧折子戏专场》、《九曲黄河》等具有原创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部部走红,盛演不衰。

  从《昌晋源票号》、《驼道》到《龙票》和《白银谷》,从《乔家大院》到《走西口》,近年来国内荧幕上一部部围绕“晋商”做文章的影视剧,让久藏于深闺的晋商文化开始为中外熟知,成为山西耀眼的“文化名片”。

  展望

  文化产业成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一系列成功,并没有让山西人冲昏头脑。

  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学文,向记者列举了目前尚存的几个问题:

  社会上想进入文艺创作的资金比较多,但进入渠道还不顺畅;投入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对艺术基本规律把握不足;表现历史题材的比较多,现实题材的比较少有塔写塔,有庙写庙,有人写人,没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考虑,或者更进一步说,不会从这个方面来考虑。

  “我相信,随着文化产业建设的推进,这些暂时性的问题也会逐渐步入正轨。”他说。

  对文化产业,山西人开始寄予更高的期望,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市场培育日趋完善,观众情绪充分调动的背景下,文化市场的繁荣指日可待。

  资料显示,山西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29.2亿元,实现了翻番,年平均增长达21%,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2.5%上升到2009年的3.1%,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山西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是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倍,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发展达到全国中游水平。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杜学文说,正因如此,他们正在考虑建立“煤炭反哺文化”的机制,主要是由省政府牵头,组织和鼓励省属国有大型煤炭、冶金、电力等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并出台鼓励煤炭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性政策。与此同时,组建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整体运作山西文化旅游品牌。

  另一方面,加快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盘活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定价体系,进一步开放市场,允许更多的资本、人进入文化产业,促进产业分工和深化。




顶:13 踩: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2.78 (2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75 (67次打分)
【已经有19人表态】
6票
感动
7票
高兴
6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