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产煤大省的“农业梦”
7月23日,山西省最大的千亩农业有机生态园在太原市阳曲县奠基。这个名叫“本草农业千亩有机生态园”的项目占地1800亩,规划300栋日光节能温室和200栋拱形阳光棚,以及300亩农耕体验观光园。全部建成后,可年产有机蔬菜350万公斤,其中有机蔬菜250万公斤,药食两用的功能性蔬菜50万公斤,新品种特菜50万公斤,产值7000万元,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农业生态园。
这只是山西农业转型跨越的一个剪影。在转型成为山西发展关键词的当下,山西自上而下形成的共识是: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作为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农业小省,这个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省份正在经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重生”。
虽然,省委书记袁纯清履新山西之初即提出“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但回望发展的历程,山西农业产业状况落后、经营理念滞后、市场表现欠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个被夹在太行黄河之间的省份与邻省相比,大山阻隔了洪灾的侵袭,但也使缺水这片土地发展农业最大的瓶颈。
也正因为如此,农业成为山西全面转型中赶超跨越的难点所在。
在袁纯清勾勒的山西发展蓝图中,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构成了山西转型跨越的根本举措和主要依托。而农业升级,袁纯清点出了四项内涵:一个主题—坚持农业现代化;一个核心—突出县域工业化;一个基础—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个关键—紧抓农民增收。
从“提篮小卖”到产业化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80%的面积是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众多的特色农产品,也让山西有了“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对于山西而言,立足省情,扬长避短,深挖潜力,发展特色农业及休闲农业,才能将山西“小”农业做大。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山西农业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提篮小卖”的水平。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开展扶贫攻坚。为改变“小而弱”的传统农业形态,山西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核心,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不断提升农产品聚集度和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山西全省已建成初具规模的“一村一品”专业村8000个。其中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的村超过5000个,占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的村超过100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则已建设60个,涉及国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惠及全省近一半人口。同时由此而产生的土地流转全省超过7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一成多。山西全省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目前已超过5800个,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超过7万家,位居全国前列。
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这正是山西农业产业化正在践行的发展之路。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将成为构筑“中国梦”的一部分。
几年来,山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成效初显,受到农业部等中央部委的肯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推进及专业村、基地县的形成,提高了农产品的集聚度,使产品基地不断壮大,也吸引了社会资本向农业领域的流动,从而推动了工商资本与特色农业的两大优势结合。同时,土地也成为资本要素参与到整个产业链条中,农业合作社则成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的观念催生新的资本运作模式,新的资本运作模式催生新的业态。
如果留心一下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你会发现众多的山西农产品已经从传统的单纯线下交易,转战到了O2O领域。山西人习惯了的“提篮小卖”的传统农业销售模式,因为资本的注入和大企业的带动正在悄然发展变化。对于诸如王小帮、黄河枣花等小有名气的山西“小儿”,订单式生产、农博会销售早已不再新鲜。
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总战略下,山西省陆续规划了粮食高产创建、杂粮产业振兴、畜牧产业翻番、设施农业、果业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翻番、酿造产业提升等七项工程。短短几年时间,已经规划建设多个优势农产品产区,形成了产业聚集,主要农产品产销均实现较快增长。粮食总产量屡创新高,2013年首次突破130亿公斤大关,今年夏粮再获大丰收。今年上半年,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突破200万亩,水果面积达到833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155万亩,肉蛋奶产量继续保持增势……
转型跨越,奋力前行,一串串发展数字令人鼓舞、令人振奋。
大水网支撑大梦想
山西之长在于煤,之短在于水。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山西提出“兴水战略”,使全省水形势实现了“短板制约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跨越式转变。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基本建成35项应急水源工程、对百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表水供需宏观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开工建设山西大水网,在空间和时间上满足各地区用水需求。总投资约400亿元的大水网工程,规划供水区面积11.3万平方公里,覆盖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92个县(市、区),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572万亩。工程全部建成后,全省总供水量将由目前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91亿立方米。
“十二五”开局之年,“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大水网构想,大水网十大供水体系规划建设五大骨干工程,目前,除古贤供水工程与古贤水库同期开工外,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东山供水、辛安泉引水等四大骨干工程全部开工。特别是辛安泉引水工程由于隧洞施工较短,今年10月份有望投运,向长治盆地供水。
2011年以来,全省大力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大同雁同灌区和朔州塞上灌区,全面实施山老区“一村一井”工程。特别是出台农业灌溉电价水价补贴和灌区末级渠系建设补贴政策,推动了全省连续几年每年完成农田实灌面积1800万亩以上。
大水网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巩固了根基。正在让转型跨越中饱受“水”困的山西由“缺水短板”变“水网支撑”。
农业生产基础巩固的同时,农村农民的生活设施也日新月异。我省在2012年前投入600亿元开展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面改善了农村道路、学校、医务所等农村基础设施。紧接着2013年又提出用三到五年,再投入400亿元为农民群众办五件实事。今年,我省又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决定再投入1000亿元,用7年时间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完善,对采煤沉陷区和农村危房进行治理改造,对农村垃圾污水等进行整治,这样的大力度、连续性投入,使广大农民群众“走平坦路、喝安全水、住美丽乡村、用清洁能源”的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农业小省的“涅槃重生”
山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最猛、增长幅度最大的希望产业,有望在“十二五”末超越种植业。2013年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705亿元,同比增长92.6%,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而在2011年,这一增速仅为26%。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完成的农、林、牧、渔业投资额相当于“十一五”时期投资总量的1.9倍,“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近10倍。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加速流向第一产业与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山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有关。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农业投入回报率优势开始显现。山西省近三年来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这些都助推了农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山西农业之长在有特色,之短在欠开发。政策和资金则是山西农业踟蹰徘徊的主要症结。
2008年山西启动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至130家。煤改释放出的巨额民间资本将农业锁定为一个主要的投资方向。2013年4月,山西官方首次确定,民间资本达上万亿元。这也成了山西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以煤焦铁为主的山西经济遭受重创。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山西省连年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一些从煤炭产业退出的企业家开始回到自己熟悉且风险较小的农业领域,也推动了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资本的流入加速了山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56亿元,创造了2010年以来年均超30%的递增速度。
2013年,不是粮食主产区的山西,粮食总产达到131.3亿公斤。历史上首次突破130亿公斤,实现粮食生产“四连增”,连续四年超百亿公斤、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
2013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6 亿元,同比增长29.4%。值得关注的是,较2010年510亿元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目标。
2013年,山西农民人均收入再次刷新出7154元的新成绩。这个成绩是在煤炭工业下行的大势中取得的;也是山西农民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结果。
……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作为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农业小省,这个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省份正在经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