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精品-选题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山西的文化资源很多,而且都是优质资源,为什么以前没有涌现精品呢?关键还是创意不足,不敢打破文艺创作的条条框框,自然无法表现大气的主题。
文艺精品,理应集地方特色、中国风格和国际水准于一体,立足本土,代表中国文化,并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广泛地被群众接受并喜闻乐见。
生产精品的过程中,选题应当占据核心位置。例如,话剧《立秋》反映的是晋商文化,但在创作之初,关于反映哪个时期的晋商,却出现了两种声音:
其一,站在宣传晋商的角度,表现晋商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二,表现转型期的晋商,因不能适应从清朝到中华民国的巨大社会变革而最终走向衰败。
第一种意见看似合理,但却无法反映晋商最后走向衰败的历史现实,虽然可以编排得很好看,但对现实没有借鉴意义。
我们最终采纳了第二种意见,并在剧中打出“诚信牌”,从而让整个剧的主题和寓意都得到了升华,更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和为现实借鉴的意义。
又比如,我们在2006年时,紧抓免除农业税这一重大主题编排了《喜耕田的故事》,在2009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出品了《八路军》,都扣住时代的脉搏弘扬了主旋律,受到欢迎也是可以预期的事。
选题需要开放的思维作支撑。例如,在创作班底的人员配备上,把省内外的人员结合起来,特别是聘请国家顶尖演员,我们在《乔家大院》、《一把酸枣》中都是这么做的,不仅保证了出精品,而且能带动本土人才成长,形成人才梯队。
开放的思维,还体现在表现形式上。为了让文艺精品走向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在形式上不要拘泥于本地的剧种。山西这几年的优秀剧目中,说唱剧《解放》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而《一把酸枣》更是采用了舞剧的形式,借用舞蹈这种通用的、国际化的语言,使它能走出国门,远赴欧美参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