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贫”带来大变化——看山西决战贫困
—2001年,山西省农村贫困人口为437万人 (按865元的扶贫标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元,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33元。
—2013年,山西省农村贫困人口为329万人(按2300元的扶贫标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761.22元,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15元。
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排列,而是全省上下决战贫困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山西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全省坚持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动力就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路径,探索领导干部包村增收、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机制,实施连片产业攻坚的新模式、新路子,着力构建“大扶贫”战略格局,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大发展、大变化!
从“输血救助”到“造血共赢”
如何解开贫困枷锁?实践证明,“输血救助”不如“造血共赢”。只有以产业扶贫培育他们自身“造血”的能力,才能产生动力、激发活力,从而带动整个“肌体”发展壮大。
“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2001年前,吉县东城乡社堤村村民刘维家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2001年种植苹果树12亩,如今每亩能产苹果2000多公斤,亩收入1.5万元,年收入近20万元。
多年来,吉县捆绑使用资金,全力做足苹果文章,目前全县苹果面积29万亩,年产量17万吨,全年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6000元。
一项产业,让一户又一户农民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这正是开展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其实,在全省58个贫困县,特色产业扶贫亮点频闪。尤其是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后,现已有省属国企、省内民企和省外知名企业等200多家企业,在58个贫困县开工项目233个,涉及总投资799.23亿元,示范和富民效应凸显。
山西潞宝集团与山东金和生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一期投资10亿元,在沁县建设肉鸡养殖、肉食加工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可带动周边村3万名劳动力生产增收。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得益于山西省组织的私募融资对接支持,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发行了1亿元的私募债券,有效缓解了万亩玫瑰产业园项目的资金困局。
探索通过金融手段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是山西省扶持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亮点。今年9月,山西省正式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并率先在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开展,每个县注入风险补偿金500万元,撬动金融机构放大贷款额度,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今后几年,将在58个贫困县全面实施。
从“见缝插针”到“连片开发”
打开地图,可以发现,连片贫困地区多半属于边远地区,中心城市难以对其产生有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很容易形成发展“凹陷区”。
如何走出 “凹陷”?2010年以来,山西省启动片区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中,各地以“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围绕户均1亩设施蔬菜、人均2亩干鲜果经济林,户均2头牛、人均10只羊的目标,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扶贫攻坚新模式。统计显示:已实施的片区开发项目,65万人受益;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达20%。
在推进的节奏上,注重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隰县地处吕梁山南部,土地零散瘠薄,国贫县的帽子像个“紧箍咒”一直扣在头上。
这几年,隰县提出“主攻‘玉露香’,八年达小康”的发展目标,争取2020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挂果面积达20万亩,果农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为扶持梨果产业提质增效,该县拿出专项资金对高接换优的农户进行补贴。
玉露香’就是俺家的摇钱树,有了这宝贝,俺致富就有指望了!”国庆前夕,站在挂满果实的梨园前,40岁的阳德塬村村民张小平说,“我家的20亩梨园,去年收获了2万多公斤,收入20万元,今年又是好年成!”
连片产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这些贫困地带开始“破冰”。夺火村是陵川县的一个偏远贫困村。借助连片产业开发的机遇,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走在村里,一栋栋整齐的大棚,一筐筐新鲜的香菇,一张张开心的笑脸随处可见。目前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香菇,90%的家庭收入来自香菇产业。
从“平面开发”到“立体攻坚”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怎样让老百姓过上舒适的日子,享受便捷的服务,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抓在手上,落在地上的重要工作。
上幼儿园就近,进县城公交直通,出门就有水泥路,夜晚归来有路灯。说起农村的变化,沁县段柳村农民李高明和记者有唠不完的话。从他的切身感受中,我们可以感到,改善农村环境确实是办到农民心坎里了。
这几年,山西省采取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的办法,从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立体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全省先后投资600多亿元,连续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所等社会事业为主的两轮 “五个全覆盖”工程,投资400亿元,按照办一件、成一件、增一件的要求,坚持不懈办好农村“五件实事”,今年又启动实施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重点在贫困地区,受益主体是贫困群众,各个行业部门也在发挥各自优势,倾斜支持贫困农村,让贫困地区农村面貌一年一个样,越变越靓丽。
在垣曲县城东环花园移民小区,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宅里,从大山深处搬迁而来的郭高云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家常,其乐融融。老郭兴奋地说,现在不仅住进了新房子,可以收看有线电视,而且小区还有健身器材,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山西省有329万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数千个村落。通过领导干部住村包村、机关定点扶贫等对口帮扶方式,逐步走上一条高效、精准扶贫之路。
在左权县麻田镇西安村田间地头,村民们常见晋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丁文禄与村民拉家常、搞调研,在他的帮扶下,全村种植莲菜走上致富路。
结穷亲、动真情,给了住村干部扶贫最大的动力,他们依托部门资源、行业优势,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效果事半功倍。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是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的包扶点。他在该村乃至全县推广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达到创纪录的7000斤,全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比2010年增加84.6%。
不撒胡椒面,不再分条块,整合资源“大扶贫”带来真金白银。一排排规整的蔬菜大棚,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农家院……走进阳高县和富移民新村,整齐的产业园区着实让记者眼前一亮。
和富移民新村产业园区,是阳高县捆绑整合资金,使有限资金发挥“聚合”效应的结果。“往年俺家种30亩大田,忙活一年赚下几个钱,刚够孩子念书。现在一年就能赚2万多元,还住上了新房,日子是越过越有味道!”说起目前的生活,村民张贵平眉飞色舞。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说,扶贫的“精准性”,不仅体现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更要通过机制调整,使得权责统一、监督到位,从而帮到点子上、扶到人心里。这样才能实现扶贫攻坚目标,让贫困群众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开创创新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