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内参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治沙企业家李京陆的鄂尔多斯战略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4年9月22日 13:30


 

为把黄沙变“绿煤”

李京陆是这样一个把治沙当作终身为之奋斗事业的企业,他在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建设营运的世界首家沙区生物质电厂把沙漠(沙地)变成了防风固沙、富民增收、永续利用的“绿色煤田”,他还在继续推广、做大治沙产业,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他不止一次地公开向地方政府承诺:将把该项目取得的全部利润及时投入当地的治沙事业,取之于治沙,用之于治沙。

 

鄂尔多斯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全市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1600多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六分之一。随着这些资源利用的深入,鄂尔多斯的经济也飞速发展。但是,鄂尔多斯有28.78%的土地是沙地、19.71%是沙漠,也许当资源开采完的那一天,沙漠(沙地)已经蚕食完了附近的草原土地,将失去能源的高楼大厦围成一片漆黑的孤城!

 

世界总在发展,总有人来打破这令人忧心忡忡的困局。2003年,在山西北京等地从事房地产开发十多年的企业家李京陆来到了鄂尔多斯。他,并不是来开采资源、掘取“黑金”,而是来绿化沙漠、创造能源,实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与众不同的鄂尔多斯战略,不论艰辛和漫长。

 

“我为什么要来鄂尔多斯治沙”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我们在儿时就吟唱的反映内蒙风光的民歌。但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领略席卷北京、弥漫华北的沙尘暴,目睹中国八大沙漠中有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均在内蒙的事实之后,不能不为此忧心。

  ——李京陆

 

2003年初,出于对自己人生意义和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李京陆怀着理想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走进了库布其沙漠,他要选择一项值得终身为之奋斗且能良性发展的事业。

 

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李京陆驱车二十余万公里,进出沙漠数十次,探索利用产业化方式治理沙漠的途径。2004年4月,根据这段时间的考察,李京陆起草了一份“关于建设库布其沙漠生态重建区的报告” 呈送当地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开始了第一次治沙实践。

 

然而,这次实践失败了。由于当时制定的方案和选择的措施不甚切合实际,李京陆种植的大片杨树陆续死光。现实使他意识到:治沙更要讲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挫折使李京陆的头脑更加清醒,各级政府的关注、当地百姓的期盼、亲友的支持??使他坚定信念,无怨无悔地再踏征程:“自我本人踏上治沙长征路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与这场艰难而又光荣的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准备付出最大的牺牲,竭尽全力,沿着既定的方向,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我来鄂尔多斯怎样治沙”

审时度势,顺乎潮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优惠政策和基本战略,走生物质能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规模治沙、有效富民、持续发展的长效产业模式。

  ——李京陆

 

2005年以来,李京陆在总结自己治沙实践的教训基础上,系统地学习了内蒙人民的治沙成果和经验,走访了包括国家林科院、内蒙林科院及当地造林能手等,虚心求教,潜心研究。对于如何制定自己的治沙行动方案,进行了认真的思索:首先要实现规模、有效、持续的治沙。

 

规模是前提,小打小闹,那是应景,算不上治沙;有效是标准,一时绿了,过两年又黄了,再沙化了,也算不上是治沙;持续是关键,热闹一阵子,寂寞一辈子,也治不了多少沙。

 

欲做到持续治沙,必须实现沙里淘金,让沙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反哺治沙事业,治沙事业的生态结果进而直接滋养沙产业,两者良性互动,循环促进。

 

那么怎样才能在生态优先、环保为重的前提下,实现“沙里淘金”,让“金子”发光,规模、有效、持续地推动治沙事业呢?这正是李京陆投身鄂尔多斯治沙事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明确了要过的河,剩下的就是寻找船或桥。为此,李京陆开始广泛走访林业科研机构和林沙产业企业,并认识到:大力发展以沙生灌木平茬剩余为原料的产业,是巩固沙区治沙成果,促进沙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多赢选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先后出现了以沙柳平茬剩余物为原料,生产密度板和包装箱纸的制板厂和造纸厂。它们通过产业化,使沙生灌木资源升值增效,反馈农牧民,鼓励他们多种沙柳,管好沙柳,实现了沙漠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

 

然而,随着国家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大,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类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厂和造纸厂都面临着要么提高装备,改进工艺,加大投资,走高端产品路线求发展;要么严控生产成本,开发新兴市场,以低价竞争策略求生存。总之,当初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展起来的沙柳原料加工业,正面临着一切产业都将经历着蜕变进化过程——要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么固守陈规,渐而消亡。

 

怀着持续治沙雄心的李京陆不会再走这种固有的产业模式老路,他想寻找一个更具规模和可持续性的生物科技产业模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加工。

 

从2003年李京陆刚到鄂尔多斯时,就已经发现了这里的煤炭资源炙手可热,然而开煤矿、赚“黑金”与他的理想和事业截然相反。他要在鄂尔多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里建立可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当时国家正酝酿出台的《可再生资源法》印证了李京陆的远见,也提醒了正在探索中的他:我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我不愿开采资源,但治沙能否开创一个创造资源的产业模式呢?

 

2005年11月和2006年2月,李京陆先后委托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和西安热工院对沙柳、红柳、旱柳、杨柴、柠条、花棒等近10种沙生灌木或植物进行了热值、灰融点和有害成份的测定。结果令人振奋:其低位热值均在4000大卡/公斤以上,相当于褐煤的发热量,折标准煤系数为0.57,即2吨沙生灌木生物质的发热量至少相当于1吨标准煤。沙生灌木生物质还有着秸杆、棉柴等农业剩余物所不具备的特点:灰融点高,有害成份很低或不存在,因此是更优质的生物燃料,可以通过多种转换方式高效利用,生产出清洁燃料和电力。

 

这就意味着李京陆规模、有效、持续的治沙事业能成为现实,也使得我国生物质发电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成为可能。

 

“沙漠真的变成了‘绿色煤田’”

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设计建设的毛乌素热电厂将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首家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生物质进行发电推动治沙的示范项目,它的建成和运营,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李京陆

 

李京陆专程拜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国家林业局首席专家、国能生物质发电公司示范企业等,历时百余天,行程上万里。倾听建议和教诲,观摩样板和示范,汲取经验和教训,最终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共识:干!建一座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厂。

 

2006年12月,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在毛乌素沙地腹地乌审旗注册的“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2007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对该项目做出正式立项核准批复; 2007年5月5日项目开工建设; 2008年11月16日并网发电;截止2009年11月,一年内提供绿色电力1.1亿度。

 

而在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成立之前,自2006年初开始,秉承“先造林、后建厂”的理念,李京陆就已经先后投资6000万元,营造了控制面积为33万亩的沙生灌木能源林,适时平茬抚育了110万亩沙生灌木林,极大地提升了原有的灌木林分质量,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森林土壤固碳能力,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先造两亩林、再用一吨材”的生态保护第一的发展理念贯穿了李京陆建设营运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的全过程。截止目前,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以投资合营、长期租赁方式与乌审旗林业局下属治沙站、项目区周边三个镇政府、项目区内数十家农牧户合作,逐步营造60万亩自有能源林基地。仅2007年,就营造沙柳、红柳、旱柳、杨柴等沙生植物20万亩之多,创造了当地单季单个企业造林治沙的历史纪录。另外建立生物质原料收购点74家,收购沙生灌木原料6万多吨,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通过价格信号和收益杠杆,改变了项目区农牧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自觉地“放下鞭子少放羊,拿起铲子多种树”,就地变牧民为林工。

 

同时,李京陆特别注重“以治沙为目的,以用沙为手段,规模造林先行,科学抚育跟进”;特别强调“首先扩大、营造生物质资源,其次涵养、抚育生物质资源,反对掠夺、滥用生物资源;而这些原则和做法完全有别于其他一些利用沙生生物质资源的企业,体现了“增加、涵养资源先行,利用、增值资源跟进”的治沙用沙科学发展理念。

 

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的建成营运真的令沙漠变成了“绿色煤田”:

1、年治理沙地15万亩。治沙造林,种植抚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和运行起点。

2、年提供清洁电力约2.1亿度及工业热源近40万吨。

3、年利用沙生灌木生物质原料近20万吨,使当地农牧民年增收约5000万元人民币,提供符合当地劳动力素质的就业及兼业岗位近5000个。

4、年循环利用工业废弃水近100万吨,且对16000吨生物质灰渣全部转化为复合钾肥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5、年实现CO2减排约26万吨,通过CDM机制可以创造相当可观的碳汇收益。(尚不包括生态基地创造的减排效益)我们可以这样讲:生物质电厂是一把巨大的造林铲;一台高效的植树机;一只不停地为农牧民“下金蛋的母鸡”;一个让牧民转业变成林工的“魔术箱”;一块履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和节能减排的“试验田”;一个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清洁电力的示范厂。

 

“治沙事业的全面成功仍需努力”

一部人类治沙史,就是一部人类集体奋斗史。治沙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战斗。它的成功需要集全国之力甚至全球之力,坚持不懈,方有可能。

  ——李京陆

 

尽管李京陆克服了许多困难,建立营运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取得治沙事业产业化成果,但他这只是初步成果,距离项目的全面成功仍需努力。他希望通过项目示范,建立放大机制,吸引资本进入,形成产业推动,集各方之力,为内蒙乃至全国的治沙事业闯出一条方向正确、投资充裕、技术成熟、效益可靠、规模相当、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治沙当做国家义务或个人壮举,由于治沙难度大,收益低,使得很多人视治沙为畏途。除了那些极具公益精神、牺牲精神的人们和资本投身此中,鲜有商业资本和规模力量自发进入。

 

而利用沙生灌木进行生物质发电,同期实施能源林基地建设,则极有可能成为产业资本进入治沙造林领域的增长点。随着国家对发展绿色能源扶持力度的加大,国际国内“碳贸易”市场的活跃,金融资本顺势而入也完全可以展望。

 

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开发利用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政府也愈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把它作为一项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早在2006年1月就正式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与此相应的技术标准、价格补贴、信贷支持、税收减免、全额上网等一系列政策规定陆续出台。这一切都表明:绿电事业、意义重大、前途光明、商机无限。

 

李京陆的治沙实践证明:通过适当密植和科学抚育,每亩沙生灌木年均生物质产量约为0.5吨,这意味着1000万亩集约化经营的沙生灌木每年提供的生物质能相当于一座年产340万吨煤矿所提供的能量(按煤发热量6000大卡/公斤计),可转化绿色电力50亿度。这上千万亩沙生灌木林地不仅是生生不息,永续利用的“绿色煤田”,而且是防风固沙、富民增收的绿色宝库。

 

李京陆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治沙成绩,他的鄂尔多斯战略就是要将毛乌素生物质电厂的治沙产业模式迅速复制、放大,吸引社会多元化力量,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和资金来参与治沙:“如果能迅速引资300亿元,这仅仅是一个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投资,快速有效治理内蒙古四大沙地的6000万亩沙地,年获取生物质量2000万吨,支持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年增绿电210亿度,为当地农牧民创造40万个就业机会和增收50亿元。年减排CO2达2600万吨,遏制沙尘侵袭北京,净化华北生态环境,真是功德无量!”

 

说到这里,这位曾多次表示“以治沙为己任,以绿化为使命,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治沙企业家李京陆眼中闪过希冀的光芒,漫口吟道:“莫道黄沙漫无际,喜看绿浪拍天涯!”

 

这一天已经不远,世界治沙史上已谱写下中国新一代治沙人的丰功伟绩,在像李京陆这样为治沙事业奋斗终身的企业家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一个全民治沙,全球参与的治沙局面将渐成气候,沙漠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荒蛮之地,而是蕴藏无限生机和商机的“绿色煤田”。

 

李京陆,53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任山西太原瓷厂厂长、山西省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山西政协常委、北京京儒投资公司董事长;现任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总经理、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副会长。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和沙产业协会授予“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人物”,2009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TAG: 鄂尔多斯 工程施工 企业家 生物质 毛乌素


顶:1 踩: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5 (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3.08 (98次打分)
【已经有1人表态】
上一篇 下一篇